撇開從過於學術的角度出發,先從字面上來看異位性皮膚炎(Atopic dermatitis),也即要有“異位性” 的體質和“皮膚炎”的狀況下,才能成立,換句話說,單一一次的濕疹/皮膚炎,不足以判定是異位性皮膚炎,頂多是可以懷疑有異位性的體質。所以如果家裡的小寶貝常常不斷地搔抓或常常在床上扭來扭去,就有可能有濕疹/皮膚炎的問題,如果皮膚的皮疹嚴重或者常常發作,就必須妥善治療。

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部位,在嬰幼兒來說主要是臉頰,其次是手肘外側;進入1-2歲以後,部位會逐漸轉到手肘內側、膝窩、脖子;甚至進入青少年、成人期後,臉部也再度成為好發的部位。

濕疹/皮膚炎多半會因為癢然後搔抓而惡化,然而經過搔抓後的皮膚會發炎的更嚴重,從而導致皮膚更癢,由此可以看出來,皮膚炎要好,除了擦藥治療外,更重要的是要讓他不會癢才不會去抓,所以治療分成幾個面向:
 
1) 止癢 → 口服抗組織胺、避免過敏原、適度地清除汗液
 
2) 不抓 → 癢的時候擦止癢藥膏
 
3) 消炎 → 皮膚炎的地方依部位及嚴重程度使用強度適合的類固醇藥膏或者Calcineurin inhibitor藥膏(例如普特皮、伊利妥)
 
4) 保養 → 保濕、補充/修復皮脂膜
 
5) 殺菌 → 有時皮膚炎部位會合併細菌感染,這時要併用抗生素藥膏或者甚至口服抗生素

部份家長不願意讓小朋友口服抗組織胺,如果只擦藥膏卻不斷地搔抓,其實治療的效果就很有限,而且小朋友其實還不斷地在癢,那是很不舒服的;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,如果在過敏的時期就讓小朋友吃止癢藥,不但不容易抓出皮膚炎和傷口,睡眠品質和生活品質也會較好,更能夠專心在學習和發展上,那不是更好嗎?

另外一部份家長有所謂的“類固醇恐懼症”,不敢使用類固醇藥膏來治療病灶,或者治療到好了一半就停止使用,這樣其實皮膚是處於長期的發炎反應,很容易因為一點小狀況就引發癢的感覺,造成不斷搔抓而惡化,更甚者可能持續到成人期。其實,只要遵從皮膚科醫師的治療建議,針對不同部位使用強度適合的藥膏,通常在數週可以逐漸改善,只要正確使用類固醇藥膏,多半不會經血液吸收而影響內分泌和生長。

在皮膚炎較輕微時,醫師除了輕度類固醇外,也可能處方非類固醇的Calcineurin inhibitor藥膏,這類藥膏也可以降低皮膚的敏感度,但是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,比如要注意防曬,此外使用藥膏也可能有局部的熱、癢、刺激感,多數人在使用1-2週後這種感覺可以改善,但是如果持續惡化或者造成發炎,則建議停止使用。


文章版權所有,如欲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,謝謝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皮膚科莊德揚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